报告人 湘雅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官网 职称
会议时间 2024年7月 会议位置
学院

近日,湘雅科研团队取得了多项突破。敲黑板!一起看看2024年7月的科研成果吧~

以下成果根据湘雅各二级学院、附属医院官网等整理。

申良方团队作为重要参与者在国际顶级期刊《The lancet》发表高危局晚期鼻咽癌免疫治疗新进展

近日,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马骏教授团队牵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主任申良方教授团队参与的一项大型多中心、开放标签、平行组、随机、对照的3期临床研究,评估了在该患者群体的标准放化疗中添加PD-1抑制剂信迪利单抗的效果。该研究成果以“Induction-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 with or without sintilimab in patients with locoregionally advance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China (CONTINUUM):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parallel-group, randomised,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诱导化疗和同步放化疗联合或不联合信迪利单抗治疗中国高危局晚鼻咽癌患者的(CONTINUUM)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平行组、随机、对照的3期试验。)” 为题,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The lancet(柳叶刀)》(IF=169)上以原创论著形式发表。申良方教授团队的伍海军副主任医师、贺玉香副主任医师为该研究的重要参与者。

抗PD-1治疗和化疗是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的推荐一线治疗,但PD-1阻断在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患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该研究发现在放化疗中加入sintilimab(信迪利单抗,是一种高度选择性、完全人源化的单克隆抗PD-1抗体)可提高无事件生存率,尽管有较高但可控的不良事件。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来确定该方案是否可以作为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高危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推荐治疗是诱导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吉西他滨和顺铂是首选的诱导方案之一(主要指南中第1类推荐)。尽管采用了这种强化治疗方法,但仍有20-30%的患者出现疾病复发,这凸显了在这一人群中需要新的治疗方法。鼻咽癌以前因非恶性淋巴细胞的高浸润而被称为淋巴上皮瘤,其特征是PD-L1表达升高,83-92%的患者在肿瘤细胞或肿瘤相关免疫细胞中表达PD-L1。这些独特的特征使鼻咽癌患者成为抗PD-1免疫治疗的潜在候选者。经过3个成功的3期临床试验,抗PD-1联合吉西他滨和顺铂化疗已成为主要指南推荐的复发或转移性鼻咽癌一线治疗方案。尽管单臂2期试验已经显示PD-1或PD-L1阻断联合诱导化疗加同步放化疗治疗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的安全性,但尚未有3期试验报道在这种情况下研究PD-1阻断的添加。Sintilimab(信迪利单抗)是一种高度选择性、完全人源化的单克隆抗PD-1抗体,已显示出对多种实体肿瘤的疗效。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在标准吉西他滨和顺铂诱导化疗加同步放化疗的基础上加用Sintilimab治疗高危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总之,该研究发现在放化疗中加入sintilimab可提高无事件生存率,尽管有较高但可控的不良事件。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来确定该方案是否可以作为局部区域晚期鼻咽癌高危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


周蓉蓉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肿瘤治疗研究成果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周蓉蓉教授团队围绕肿瘤干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信号转导和靶向治疗)》(IF=40.8,中科院1区TOP期刊)发表题为“Cancer stem cells: advances in knowledge and implications for cancer therapy”(肿瘤干细胞:前沿进展及治疗作用)的重要综述。

肿瘤干细胞被认为是肿瘤难以根除的原因之一。深入理解肿瘤干细胞将为个性化和精准医疗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为战胜癌症带来新的希望。综述围绕肿瘤干细胞的历史与起源、相关技术进展、肿瘤干细胞与肿瘤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化疗)的抵抗机制及治疗策略展开充分探讨,详尽论述肿瘤干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4-01851-y


谢辉、陈春媛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骨关节炎相关原创性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Science》(《先进科学》)(IF:14.3;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在线发布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谢辉教授/陈春媛副研究员团队题为“Intermittent fasting targets osteocyte neuropeptide Y to relieve osteoarthritis”(间歇性断食靶向骨细胞NPY缓解骨关节炎)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谢辉教授/陈春媛副研究员团队研究发现:IF能有效缓解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失稳手术或衰老诱导的OA表型,包括运动功能障碍、痛觉敏化、异常软骨下骨重建、关节软骨退变、软骨下骨破骨细胞增多、关节炎症因子表达升高和感觉神经增生等,但上述保护效应并非因其减低了OA小鼠的体重(IF组小鼠虽然在断食阶段的体重显著减轻,但其在复食阶段的摄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体重会再次回升,与对照组相当)。机制研究显示,OA关节骨细胞NPY表达显著升高,后者通过Y1受体促进炎症、破骨细胞生成和神经纤维过度生长,敲除骨细胞NPY可明显减轻OA表型;IF可显著减少骨细胞NPY的表达和OA表型,但其保护效应在骨细胞NPY敲除小鼠模型上则几乎消失,表明IF的抗OA作用主要与其下调骨细胞NPY相关。该研究为OA防治提供了新靶点和新策略。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vs.202400196


胡忠良团队与清华大学江瑞团队联手开发人工智能胶质瘤病理辅助诊断技术

日前,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病理科胡忠良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江瑞教授团队在著名人工智能杂志《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机器智能》) ( IF: 18.8)上合作发表论文“A transformer-based weakly supervised computational pathology method for clinical-grade diagnosis and molecular state revelation of gliomas”(一种基于转换器的为胶质瘤临床诊断和分子标记物发现的弱监督计算病理方法)。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其组织病理学分类复杂,每种亚型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又进一步分为若干等级。准确的分类和分级对胶质瘤的预后评估和治疗至关重要。胶质瘤病理诊断标准复杂,对基于计算病理学方法的精准诊断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湘雅-清华大学团队提出基于大兴趣区域的多实例学习模型ROAM和新的金字塔转换器,进行胶质瘤数字病理切片的临床病理诊断和分子标记物的挖掘。本模型能自动捕获神经病理专科医师认可的各型胶质瘤的关键形态学特征,所以能为胶质瘤数字病理切片提供准确、可靠的辅助诊断。此外,联合团队利用人工智能的可视化,抽提出了IDH突变型胶质瘤的形态学特征,病理医生通过观察胶质瘤HE形态,可以预判其IDH基因的突变状态,为肿瘤形态学与关键分子改变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


胡硕团队在权威期刊连续发表核素探针新成果

近期,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核医学科(PET中心)胡硕教授团队先后在权威期刊《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亚洲药物制剂科学,中科院1区Top期刊,IF=10.7)和《The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癌症免疫治疗杂志,中科院1区Top期刊,IF=10.3)分别发表了核素探针论著文章,题名分别为《A PET probe targeting polyamine transport system for precise tumor diagnosis and therapy》(一种靶向多胺转运系统的PET分子探针及其在肿瘤精准诊疗中的初步应用)和《ImmunoPET imaging of LAG-3 expression in tumor microenvironment with 68Ga-labelled cyclic peptides tracers: from bench to bedside》(一种可视化显像肿瘤微环境中LAG-3表达水平的多肽类PET分子探针及其临床转化研究)。

核素探针是核医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核医学科服务于临床科室促进临床科室提高诊疗水平的重要工具。近些年湘雅医院核医学科在核素探针方向成果显著,不仅研发了多个核素探针用于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检查点的表达检测(PD-L1, TIGIT, LAG-3, TIM-3等)以辅助免疫治疗患者筛选,还针对其他肿瘤靶点,譬如前列腺癌膜抗原(PSMA)、多胺转运系统(PTS)、生长抑素受体2(SSTR2)、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NG)等研发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素探针,探针种类涵盖小分子、多肽和纳米制剂等等。此外,基于核素探针的核素靶向治疗正逐步成为未来补充手术治疗、免疫治疗、化疗等的肿瘤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


易文君团队在IJS发表研究论文揭示基于CT放射组学特征的无监督学习模型可准确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乳腺外科、湖南省乳腺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易文君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外科学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IF=12.5)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n unsupervised learning model based on CT radiomics features accurately predicts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diagnostic study”的原创性研究论文。

腋窝淋巴结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其转移状态与患者的生存预后和治疗方式选择密切相关。但传统的腋窝淋巴结评估方法缺乏精准的临床分期手段,存在准确率不高的局限性。易文君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人工智能识别模型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研究。前期,易文君教授团队采用VitaWorks 3D可视化技术,成功实现了腋窝淋巴结在CT图像上的精准定位,为基于腋窝淋巴结层面的精准评估奠定了空间基础。本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绘制了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3D图谱,提高了腋窝淋巴结的检出率,减少了对放射科医生主观诊断的依赖。


鲁琼团队发文揭示“活性药物”CAR-T免疫细胞在肿瘤中的未来前景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药学部鲁琼教授课题组分别在Molecular Cancer杂志(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27.7)以及Cancer letters(中科院一区,影响因子9.1)在线发表了题为“Deciphering the tumor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omics perspective: insight into next-generation CAR-T cell immunotherapy and beyond”,“The underlying mechanism of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CAR)-T cell therapy triggering secondary T-cell cancers: Mystery of the Sphinx?”的两篇论文。

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免疫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功,但令人沮丧的是,CAR-T细胞在实体瘤中的效用范围和潜在的危及生命的毒性仍然是一个难题。随着对肿瘤免疫学谱的进一步深入解码,已经证明操纵复杂的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可以为CAR-T细胞免疫治疗带来新的见解。多组学研究深入揭示了TIME的特性和免疫抵抗机制,这将为CAR-T细胞免疫治疗提供有价值的见解。Molecular Cancer一文总结了TIME的分类和空间架构,讨论了影响TIME形成的因素,特别是从宿主-肿瘤基因组的角度。此外,该文还从多维组学数据和机器学习的角度讨论了优化CAR-T细胞的策略,以提供基于精准治疗的医学决策。

尽管CAR-T治疗充满无限前景,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于2023年11月28日发布了一份重要通知,声明在CAR-T细胞治疗的患者中观察到T细胞恶性肿瘤。目前所有FDA批准的基于B细胞成熟抗原(BCMA)和CD19靶向的基因修饰的自体CAR-T细胞免疫疗法都有发生T细胞恶性肿瘤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产品的总体效益继续超过潜在风险,但FDA正在对这种新发现的T细胞恶性肿瘤风险进行深入调查,并评估监管作用的必要性。因此,Cancer letters一文探索了CAR-T细胞治疗触发继发性T细胞癌的潜在机制,这对进一步保证CAR-T细胞治疗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刘军团队连续在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原创性论文公布人工智能、MRI新技术及纳米材料研究相关成果

近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放射科、湖南省医学影像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湖南省脑科学研究中心刘军教授团队在《Medical Image Analysis》(IF=10.9)、《Clinical Cancer Research》(IF=11.5)、《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IF=10)发表多篇原创性研究论文。

医学影像是临床上重要的平台科室,在疾病检出、诊断、辅助治疗、预测等方面均发挥着巨大作用。近年来,在刘军主任的带领下,放射科注重多学科交叉合作,与国内外多所科研院所展开深度合作,医工交叉领域进行了大量探索,成果发表于Lancet digital health, IEEE TNNLS、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Clinical Cancer Research、JAMA Network Open、Medical Image Analysis、radiology等国际相关领域权威期刊。未来,放射科将继续加强多学科合作,致力于通过结合不同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医学影像学,解决重大临床问题,最终造福百姓。


周磊博士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肿瘤免疫治疗相关重要论述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麻醉科周磊博士(唯一第一作者)在《临床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IF=13.3)杂志发表题为“Spatial and functional targeting of intratumoral Tregs reverses CD8+ T cell exhaustion and promotes cancer immunotherapy(靶向肿瘤内调节性T细胞可有效逆转CD8+ T细胞耗竭并促进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论文,其通讯作者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肿瘤免疫系Zihai Li教授。该研究首次突破了“持续抗原刺激是T细胞耗竭的主导因素”这一传统认知,强调了Treg细胞在介导T细胞耗竭的过程中亦不可或缺,这为未来肿瘤免疫治疗注入了新的视角。本研究采用了一系列科学前沿性技术与策略,并结合免疫治疗领域研究热点,充分揭示Treg细胞在T细胞耗竭中的关键作用,也为未来开发更高效的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王龙、熊伟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膀胱癌放疗增效相关原创性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Science》(《先进科学》)(IF:14.3;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在线发布了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泌尿外科王龙/熊伟团队题为”Mitochondria-targeted Nanoadjuvants Induced Multi-functional Immune-microenvironment Remodeling to Sensitize Tumor Radio-immunotherapy(线粒体靶向纳米佐剂诱导多功能免疫微环境重塑以增效肿瘤放疗免疫治疗)”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泌尿外科王龙/熊伟团队研究发现:广谱抗癌药物氯尼达明(Lonidamine,LND)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可以作为一种高效的多免疫通路调控策略,这是通过共抑制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 PD-L1)、胶原蛋白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TGF-β)来实现的。为了减少LND的剂量并赋予其肿瘤靶向能力,该团队通过“化学-材料学-生物学”相结合的手段,将线粒体靶向分子IR-68与LND结合,制备了IR-LND,并将其加载到脂质体(Lip)中,形成一种新型纳米佐剂(IR-LND@Lip)。这种策略通过逆转肿瘤缺氧状态,同时通过共同抑制PD-L1、胶原蛋白和TGF-β来激活免疫系统,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更有效地增强了膀胱癌等实体肿瘤的放疗敏感性。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vs.202400297


曾文彬、陈飞团队在权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最新论文

近日,湘雅药学院曾文彬教授-陈飞副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14.3)上发表了题为“Engineering Versatile Bacteria-Derived Outer Membrane Vesicles: An Adaptable Platform for Advancing Cancer Immunotherapy”的最新综述论文。

近年来,免疫治疗已成为继手术、化疗和放疗之后抗肿 瘤治疗的第四种途径。癌症免疫治疗也正在经历向个性化、精准化和可视化的变革。在诸多相关研究中,细菌性外囊泡(OMV)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主要包括天然的免疫原性、实体瘤的靶向性以及可工程化修饰的性能,有潜力成为下一代癌症免疫治疗的前沿治疗手段。基于工程化OMV的诸多优势,该文系统总结了多功能OMV构建中采用的最新技术和方法,深入探讨了改造OMV的创新手段,强调了合理设计策略的重要性和研究价值。总的来说,该文为OMV在联合治疗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最新的依据与思路。


曾文彬、董界团队在权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湘雅药学院药物化学系曾文彬教授、董界副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14.3)上发表了题为“AI-Powered Mining of Highly Customized and Superior ESIPT-Based Fluorescent Probes”的最新研究性论文。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为该论文的第一通讯单位。中南大学湘雅药学院2022级硕士生黄文智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董界副教授和曾文彬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ESIPT(激发态内质子转移)荧光团在分子探针、发光材料以及荧光传感器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发光材料研究中的热点之一。然而,目前的ESIPT荧光团开发主要依赖于对传统荧光团的修饰,由于ESIPT过程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验结果与设计预期之间往往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该团队创新利用人工智能方法提高ESIPT荧光探针的开发效率,旨在开发出多样化的ESIPT荧光团,以满足不同应用环境的需求。作者构建了首个ESIPT荧光分子数据集,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多级预测系统新方法,能够从大量化合物中快速识别出常规分子、荧光分子和ESIPT分子。此外,作者通过特征工程方法揭示了促进ESIPT过程的关键结构特征。为了确保所发现的分子不仅能够进行ESIPT,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特性和独特的结构,作者设计了三种定制化的评估策略。这一系统为快速有效地探索和定制具备理想性质的ESIPT荧光分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通过这种新颖而高效的方法,作者成功地从57万个化合物中筛选出了700多种此前未见报道的ESIPT分子,这一突破有望为探索理想的ESIPT分子带来全新的范式。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02/advs.202405596


夏赞贤团队发现CUL5-TOM70-HSP90a复合物调控冠状病毒蛋白泛素化降解的新机制

近日,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夏赞贤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简称STTT,IF=40.8)发表题为“A Cullin 5-based complex serves as an essential modulator of ORF9b stability in SARS-CoV-2 replic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从病毒蛋白泛素化修饰的角度出发,筛选宿主靶向降解SARS-CoV-2附属蛋白的关键E3连接酶,发现了宿主的CUL5-TOM70-HSP90a蛋白质复合体是调控SARS-CoV-2附属蛋白ORF9b降解的关键因子,在病毒复制中发挥重要调节作用;并进一步证明了HSP90抑制剂具有靶向抗新冠药物的潜力。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4-01874-5


王伟团队发表Finotonlimab(SCT-I10A)联合化疗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III期临床研究成果

近日,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王伟教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NATURE MEDICINE》(中科院大类一区,2023 IF=58.7)发表了题为“Finotonlimab with chemotherapy in recurrent or metastatic head and neck cancer: a randomized phase 3 trial”(Finotonlimab联合化疗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的一项III期随机临床研究)的原创性研究论文。

免疫检测点抑制剂联合化疗已被证明对复发性或转移性(R/M)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HNSCC) 有效。然而,其疗效在亚洲人群中仍然存在争议。因此,此项随机、双盲 3 期试验评估了程序性细胞死亡 1 (PD-1) 单克隆抗体 finotonlimab (SCT-I10A) 联合顺铂加 5-氟尿嘧啶 (C5F) 用于一线治疗 R/M HNSCC 的疗效和安全性。符合条件的患者 (n = 370) 被随机按 2:1 分配接受 finotonlimab 加化疗或安慰剂加化疗。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 (OS)。在 finotonlimab 加化疗组中,OS 为 14.1 个月(95% 置信区间 (CI) 11.1–16.4),而安慰剂加化疗组为 10.5 个月(95% CI 8.1–11.8)。风险比为 0.73(95% CI 0.57–0.95,P = 0.0165),符合主要终点的预定义优效性标准。与单独使用化疗相比,Finotonlimab 联合化疗显示出显著的 OS 优势,并且对于 R/M HNSCC 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支持将其用作 R/M HNSCC 的一线治疗选择。该论文的这些结果验证了 finotonlimab 和化疗联合治疗亚洲 R/M HNSCC 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原文链接:http://dx.doi.org/10.1038/s41591-024-03110-7


王伟团队发表派安普利单抗在大量治疗后的鼻咽癌中的一项单臂II临床研究成果

近日,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王伟教授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中科院大类一区,2023IF=40.8)发表了题为“Penpulimab, an anti-PD-1 antibody, for heavily pretreated metastatic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single-arm phase II study”(派安普利单抗在多程治疗后的鼻咽癌中的一项单臂II临床研究)的原创性研究论文。

派恩普利单抗是一种抗程序性细胞死亡-1 (PD-1) IgG1 抗体,不具有 Fc 伽马受体 (FcγR) 结合活性,因此理论上可在保持疗效的同时减少免疫相关不良事件 (irAE)。这项在中国 20 家三级医疗中心进行的单臂 II 期试验招募了既往两线或两线以上全身化疗失败的转移性鼻咽癌 (NPC) 成年患者。患者每 2 周(每个周期 4 周)静脉注射 200 毫克派恩普利单抗,直至病情进展或出现无法耐受的毒性。主要终点是独立放射学审查委员会根据 RECIST(1.1 版)评估的客观缓解率 (ORR)。次要终点包括无进展生存期 (PFS) 和总生存期 (OS)。共招募了 130 名患者,其中 125 名可进行疗效评估。截至数据截止日期(2022 年 9 月 28 日),1 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34 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ORR 为 28.0%(95% CI 20.3–36.7%)。缓解持久,66.8% 的患者在 9 个月时仍有缓解。33 例患者(26.4%)仍在接受治疗。中位 PFS 和 OS 分别为 3.6 个月(95% CI = 1.9–7.3 个月)和 22.8 个月(95% CI = 17.1 个月至未达到)。10 例(7.6%)患者出现 3 级或更高级别的 irAE。该项研究显示Penpulimab 在接受过大量治疗的转移性鼻咽癌患者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可接受的毒性,支持进一步临床开发作为转移性鼻咽癌的三线治疗。

原文链接:http://dx.doi.org/10.1038/s41392-024-01865-6


曾勇团队发表液态活检在结直肠癌检测、预测和治疗检测中的临床应用

近日,由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曾勇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Cancer》(中科院大类一区,2023IF=27.7)发表了题为“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iquid biopsy in colorectal cancer: detection, prediction, and treatment monitoring(液态活检在结直肠癌检测、预测和治疗检测中的临床应用)”的综述性论文。

该论文综述了近几年对血液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s)、循环肿瘤DNA(ctDNA)或肿瘤相关血小板(TEPs)的分析方法和临床应用。重点总结了CTCs、ctDNA和TEPS在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协助分期、监测治疗反应,并以微创的方式预测结直肠癌复发和转移。

原文链接:http://dx.doi.org/10.1186/s12943-024-02063-2


陈凯琳发表鼻咽癌吉西他滨耐药的机制研究

近日,由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头颈放疗一科陈凯琳医师作为第一作者在《Drug Resistance Updates》(中科院大类一区,2023IF=15.8)上发表了题为“LncRNA DYNLRB2-AS1 promotes gemcitabine resistance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by inhibiting the ubiquitination degradation of DHX9 protein(长链非编码RNA DYNLRB2-AS1通过抑制DHX9蛋白的泛素化降解促进鼻咽癌的吉西他滨耐药)”的原创性研究论文。

该研究通过构建鼻咽癌吉西他滨耐药细胞株,发现lncRNA DYNLRB2-AS1在吉西他滨耐药的鼻咽癌细胞系中显著上调。作为一种致癌的长链非编码RNA,DYNLRB2-AS1促进了鼻咽癌对吉西他滨的耐药性及细胞增殖,并抑制了细胞凋亡。在机制上,DYNLRB2-AS1通过阻止DHX9蛋白与E3泛素连接酶PRPF19的相互作用,抑制DHX9的降解,从而有助于修复吉西他滨引起的DNA损伤。临床上,较高的DYNLRB2-AS1表达水平预示着鼻咽癌患者在接受诱导化疗后的预后较差。该研究确立了致癌的lncRNA DYNLRB2-AS1作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独立预后生物标志物,并且是克服鼻咽癌中吉西他滨化疗耐药的潜在治疗靶点。

原文链接:http://dx.doi.org/10.1016/j.drup.2024.101111

上一篇:湘雅2024年8月科研成果一览

下一篇:湘雅2024年6月科研成果一览

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桐梓坡路172号   410013

办公室电话

电话:0731-82650001  网址:xysm.csu.edu.cn
湘ICP备05005659号-1 湘教QS3-200505-0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