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8岁的彭兴华老师考进了湖南医学院(现湘雅医学院),成为那年入学湘雅的600多学子之一。自那时起到现在,她先是留校从教,后来出国进修,教过学生,搞过科研,也管过行政,一直没离开的就是整个湘雅系统。作为新中国成立不久,解放初期入学的一名湘雅学子,特殊的历史时期赋予了他们不同的精神风貌,十年求学,烙刻进心底的是湘雅风骨灼灼。

(一)那是个朴实纯真的年代

1955-1965,那是个朴实纯真的年代。

那年代的湘雅,全国招生,生源很杂。有大陆学子,也有慕名而来的港澳同胞;有按部就班上完高中的,也有从工农速中毕业的,还有部队转业调干的;有18、19岁的少年少女,也有二十大几的青年妇女,还有三十好几的团级干部。甚至还有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据说儿子远在莫斯科大学求学,这位阿姨皮肤黝黑,于是同学们都亲切地管她叫“黑妈妈”。

那年代的教学,是相当严格的。

给他们这样年轻的湘雅学子上大课的,都是易见龙、任邦哲这样的超级大牛,上课只需带一个教案本,就讲得行云流水、引人入胜。不但教学水平高,那时的湘雅对学生的要求也严格的很。初接触生化实验的学子们,实验结果不总是那么漂亮,只要没达到标准,老师就陪着他们重做,折腾到晚上,到八九点。他们不吃饭,老师也不吃饭。不只是生化,别的实验也是一样。

后来她毕业留校,师从任邦哲教授,在生化学系担任助教,才发现教学严格,不仅是对学生严,对老师的要求更严。新助教进来后,都被指定进修一门和本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学生化的去修了有机,搞病生的又修了生理……助教也从来都要和学生一起参加考试,学生60分及格,助教80分才能及格。能上台讲课的都是教授、副教授级别的老师,可哪怕就是任邦哲教授这个级别的,每次上课之前都要仔仔细细写一篇讲稿。老师们互相查阅讲稿、互相听课,任邦哲教授当时已经是生化学系主任,有时也会来听课。时隔这么些年,她还记得任老师批评人的样子,从不疾言厉色,反而总是温温和和,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子是不行的啦。”

那年代的湘雅人,融进骨血里的都是“求真求确、必邃必专”这八个字。只要是从湘雅走出来的学生,无论理论还是实操,基础都是过人的扎实,北京和上海的医院都抢着要人,这是当时所有医学院校公认的事实。

那年代的考试,还有口头的。

生理药理等科目是笔试,可寄生虫、生化、物理、化学等科目是口试。三位老师“面试”一个同学,物理化学生化病理解剖寄生虫,或从哪个方面提问,有时候还不拘考点英文。口头作答,现场给分,考的不仅是基本知识,还有综合运用能力、逻辑思维和心理素质。湘雅名气大,没等两年学生就越来越多,浩浩泱泱700多号人,才将口头考试改成了笔试。

那年代的学生会,是按年级招人的。

那年代的湘雅,最注重的就是学生的自理能力。没有年级干部,更没有辅导员。各年级推荐选拔一个学生做副主席,兼领一个部门,负责学生会的各项活动。各班级由班里推选出的“班三角”管理,团支部书记、班长、班执行委员,分别和团委、学校、学生会对接。

湘雅那时候周一到周六都上课,只周日一天放假,平日里没有时间,于是就形成了条不成文的惯例,学生会的干部们食堂吃饭总要约在一起,8位的圆桌,两桌刚够。吃饭的时候互相通通气儿,边吃边商量学生工作,既不占用时间影响学习,又能高效地解决事情。于是,同事变饭友,大家关系都极融洽,嘻嘻哈哈着就干出了不小的成绩。

那年代的学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按照当时的总体方针,“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政治思想品德好是对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要求,医德为先,接下来才是知识水平。那年代毛主席提出要“发展体育运动,增加人民体质”,于是所有青年学子都以达到国家标准的劳动卫国制度(劳卫制)为荣。班里有人没达到标准,全班同学都陪着他一起锻炼身体,争取所有人都能通过,这大概就是集体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

除此之外,湘雅那时候的社团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拢共20多个社团,涵盖各个方面,体育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艺术有越剧、京剧、管弦乐队还有中式民族乐队、合唱团、小提琴、唱片欣赏、美术……文学有诗词社,还有话剧社。每个同学被要求至少参加一个社团,有时候没有老师教,大家就能者为师,你贡献一点聪明,我贡献一点才智。每个社团活动都是红红火火,田径队的队员还被选拔为省代表参加全国运动会。

当时全国上下都流行交谊舞,年轻人们喜欢跳舞,于是每周六晚上都会在食堂举办交谊舞会。周六一吃完晚饭,学生会的干部们就张罗着把食堂桌子移到两头放碗筷的地方,中间空出一条长长的通道。地面是水泥地,没法跳舞,学生会就自费买了滑石粉,撒到地上,方便大家跳舞。舞会还有专门的乐团伴奏,乐团里不光是学生,还有一位擅长小提琴的老师。热热闹闹地,从七点开始,直到十一点才结束,每周散场的时候大家都不情不愿,直盼着下个周六快快到来。

除了交谊舞会,少不了的还有元旦晚会。有一次,学生会买了一大袋子糖,又请来一位老师装扮成圣诞老人,把糖块儿大把大把撒给观众。53级的学长学姐中,颇有一些有艺术天赋的,出了一个节目是芭蕾舞剧天鹅湖,就着粗糙的布和纱,竟然自己动手做出了白天鹅和黑天鹅的服装,最后表演的时候,倒真是像模像样,自然博得满堂喝彩。那时候的大学生活是真丰富多彩,直让人60年后回想起来,还不由得感叹一句:“真好啊!”

(二)那年代的“社会实践”,是深入群众的

那时候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暑假时候,学校组织同学们下乡参与“双抢”,既抢收,又抢种。1958年,学校又搞起了“除害灭病”活动,灭流感、灭麻疹、灭血吸虫病,全校组成八十几个大队,有老师,也有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是混合编队。当时她已经是大三生,又是中共党员,自然要领一队,下到了益阳沅江的洞庭湖区,主要是防治血吸虫病,送医送药,治病救人之外,还要做粪检进行血吸虫的普查。

洞庭湖区大得很,一个大队被分成若干个小队,分散在湖区不同的医疗点,中间被一道又一道的田埂隔开。她是负责人,经常要从一个医疗点到另一个医疗点,清早七点不到就出发,绕过一道又一道的田埂,夜里才能到达目的地。常常是日沉西山,四下里都罩在黑暗中,茫茫旷野独有她一人,她那年只有20岁,走这样的夜路是真害怕。可是害怕有什么用呢?那年代的湘雅学子们,谁没有一遭这样的经历呢?反而是60年后的今天,她还能风趣地说:“这样看来,我们还在读书的时候,就已经理论结合临床啦。”

像这样“除害灭病”的活动,还有很多很多。刚分到生化学系的第一年,正赶上自然灾害,于是她又带队去了浏阳,治疗水肿病,主要是营养不良性水肿。那时的他们,除了治病救人,还要负责看管物资,说是物资,其实只是些黄豆、白糖和葡萄糖注射液,看起来虽普通,却有奇效,有人休克的话,一瓶葡萄糖下去立刻就活转过来了。

那年代的湘雅人,是岗位成才的。

当时的卫生方针是“预防为主,狠抓基础”,国家需要大批能搞基础科研的医药卫生人才,多少志在临床的医学生们听从组织的安排,无怨无悔地选择了基础学科,“祖国需要就是我的志愿”,一生精勤不倦,同样成为了我国难得的基础科研人才。那年代的湘雅人,脑袋灵活,心眼儿却朴实,想来想去都是一句“为人民服务”,“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无论到哪里,都能做到“岗位成才”。

(三)湘雅撒出去的种子在全国各地都开了花

1960年,她满23岁。记忆里已是接近12月下旬,是个寒冷的冬天,5年的砥志砺行,她终于毕业了。那年代的中国,教育的是要为无产阶级政权服务,那年代的湘雅,实行的是全国分配。礼堂里的大喇叭震耳欲聋,喊出一个个遥远的地名“内蒙、西藏、青海、新疆、甘肃、江西、贵州、广西……”转眼间,500位毕业生就被分到祖国大江南北。他们这一代人,是真正践行了自己“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承诺的一代人。

头天下午在大礼堂里宣读了分配结果,第二天清晨,湘雅的学子们就已经踏上奔赴全国各地的列车。23、24岁的青年男女们,嘴上高声唱到“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那里需要到那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祖国要我守边卡,扛起枪杆我就走,打起背包就出发”,心里却免不了忐忑又仓皇,竭力忍住眼中打转的泪水,攥好饱含父母爱意的行囊,挥着手就这样离开了亲爱的家乡,扎根在陌生的地方。

他们是湘雅撒在全国各地的种子,贫瘠的土地挡不住他们生根、发芽、开出花的芬芳。

大批的湘雅学子被分到湘西。那年代的湘西啊,一个字,穷!不少县城根本没有医院,有的甚至连诊所都没有。大环境比较差?没关系,湘雅学子们积极改革,不断推进湘西的基础医疗建设,从70年代的“内外两大科,医护一条龙,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三当家”到90年代的国家重点扶贫医院,再到如今,一所所功能齐全、医术精湛、符合现代化标准的二甲医院已经在湘西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那年代被撒到全国各地的湘雅学子们,既是创业者,又是奠基人。他们扎根在边疆地区和农村地区,越是崎岖泥泞,就越要艰难前行,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一套又一套完善的医疗救治系统,为祖国的基础医疗卫生事业添砖加瓦。

笃行砺术,心无旁骛博极医源;妙手仁心,悬壶济世精勤不倦。

这句话是对那个年代湘雅人最好的写照。

后记:

彭老师这一代人,几乎经历了近现代史能数得上来的所有大事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土地革命、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采访之前,我曾暗自揣摩过彭老师的形象,她应该颇有大师风范,睿智博学,可能还有点说不出的威严?可无论怎么想象,总是脱不开这种历史给予的沉重感。我仰慕、却又敬畏,仿佛是遥远的星光,耀眼而又高高在上,不可触及。

然而,当我真的坐在彭老师的对面,我看到的不是那个严肃的老校长,而是一位慈祥又童真的奶奶,请允许我这么称呼。沉重的历史没在她身上留下刻痕,却使她姿态优雅端庄,像金庸笔下的扫地僧,惊雷都落在了无声处,崎岖坎坷成了她身上的蜜糖和奶香。岁月一层层加诸身上,曾受过的委屈被淡忘,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青年时代的舞会和理想。

彭老师讲了很多故事,故事里有那十年的湘雅、那时候的湘雅学子和年轻的自己。她说:“我的故事是不重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我只是那个年代千千万万湘雅学子中的一个缩影。我之所以讲这些故事给你们听,是希望那个时候我们湘雅人对国家、对医学事业、对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我们做出的选择能够打动你们这些年轻的学子们。湘雅人“公勇勤慎,诚爱谦廉”的风骨是浸在骨血里的,是最值得被你们继承的。”

采访中有几个细节我一直难以忘记。采访的那个早晨,彭老师来的很早,比约定的时间提前了半小时,还给我们带了家里的小零食。早晨很冷,甫一落座,彭老师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给我们每个人都倒了一杯热茶。采访结束,老师让我们在便利贴上记下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然后她挨个念出我们的名字和号码,看有没有错误的地方,每念一个名字,都要抬头认一认我们的脸。

也许在别人眼里这很寻常,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科研工作者对于任何事情都一丝不苟严谨如一的态度,这是一个拥有很高荣誉的人对于他人的尊重,动作温和,语气谦逊、语言平实,不摆架子,对于我们,一群普通的医学生,没有丝毫的轻慢,给予了我们足够甚至超过的尊重和关爱,这才是令我最感动的。

查资料时彭老师给我的距离感早已在这短短两个半小时的采访中消失无影无踪,但对她的爱戴却一如当初,甚至,在我心中,彭老师的身影比当时当刻,更令我敬重。

一生严谨,一生刻苦,一生博极医源,一生精勤不倦。

了解当年的她所走过的路,了解当年的她曾过的日子,了解当年的她做出的选择,我终于相信:有些人,可以被时光厚待,更值得被时光厚待。

上一篇:行走于侗族村寨的“最美医生” 令湘雅人感悟医者之道

下一篇:湘雅三医院: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协同创新工程”取得部分突破

常用链接

地址

湖南省长沙市桐梓坡路172号   410013

办公室电话

电话:0731-82650001  网址:xysm.csu.edu.cn
湘ICP备05005659号-1 湘教QS3-200505-000204